高某某,男性,首诊时间:2024年8月29日。
主诉:间断双下肢水肿9年余,加重1周。
现病史:患者缘于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浮肿,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尿蛋白升高,具体不详。遂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,诊断为肾病综合征,予激素静点治疗后病情好转,尿蛋白转阴后出院(具体检查及治疗不详),出院口服醋酸泼尼松30mgQd。2023-04-25 24小时尿生化三项:24小时总尿量 3.55 L,尿总蛋白 14.50 mg/dL,尿微量白蛋白 63.20 mg/L,24H尿蛋白 0.51 g/24h,24H尿微量白蛋白 224.36 mg/24h,24H尿肌酐 887.50 mg/24h,尿微量白蛋白/肌酐 252.80 mg/g Cr。治疗好转后出院。
1周前患者出现感冒,发热,最高温度38.4℃,双下肢水肿加重,自行服用蓝芩口服液,输消炎药(具体药物不明)后体温降至正常。现主症:双下肢轻度水肿,倦怠乏力,纳寐一般,尿中泡沫增多,大便质稀,1次/日。舌质暗红,苔色白,苔质腻,脉象沉细。
中医诊断:水肿(脾肾阳虚,瘀血阻络证)
西医诊断:肾病综合征。
治法:温补脾肾、化瘀通络。
方药:熟地黄 15g,山药 12g,酒萸肉 10g,陈皮 15g,茯苓 15g,麸炒白术 15g,葛根 20g,积雪草 15g,穿山龙 15g,鬼箭羽 15g,白芍 12g,甘草片 6g。共3副,每副100ml,每日一剂,水煎服,100ml饮片。
二诊:患者双下肢水肿减轻,仍感乏力,纳寐一般,尿中泡沫较前减少,大便质稀,1次/日。舌质暗红,苔色白,苔质腻,脉象沉细。在原方基础上去掉、茯苓、白术、鬼箭羽、白芍;山药减量至10g,增加麸炒芡实 15g,金樱子肉15g以健脾补肾收敛固涩,增加川芎12g以活血祛瘀。
三诊:患者现双下肢微肿,尿中泡沫减少,偶感乏力,纳一般,寐可,大便成形,1次/日。舌质暗红,苔色白,苔质腻,脉象沉细。辅助检查:尿常规:尿蛋白 ++;葡萄糖 +++;颗粒管型 1.00/μL;透明管型 3.00/μL;病理管型 1.00/μL。在原方基础上山药增加至15g,熟地黄减量至12g,增加黄芪20g、当归10g以健脾补肾,化气利水消肿,增加青风藤12g、白茅根20g、绵萆薢15g以清热利湿、活血通络,增加苍术15g、白术15g、炒莱菔子15g 以健脾化湿,以消生痰之源。
四诊:患者与前症状大致相同,现双下肢微肿,尿中泡沫减少,偶感乏力,纳一般,寐可,大便成形,1次/日。舌质暗红,苔色白,苔质腻,脉象沉细。
山药增加至15g熟地黄增加至20g,当归增加至12g以健脾补肾,青风藤增加至20g,穿山龙增加至20g,积雪草增加至20g以清热利湿消肿,增加黄芩片15g以清热。
五诊:患者现尿中泡沫明显减少,双下肢微肿,纳可,寐可,大便成形,1次/日。舌质暗红,苔色白,苔质腻,脉象沉细。辅助检查:24小时总尿量 2.8 L, 尿总蛋白 1149.30 mg/dL, 尿微量白蛋白 8749.40 mg/L, 24H尿蛋白 32.18 g/24h, 24H尿微量白蛋白 24498.32 mg/24h, 24H尿肌酐 1848.00 mg/24h, 尿微量白蛋白/肌酐 13256.67 mg/g Cr 。在原方基础上增加六月雪15g、土茯苓15g以利湿去浊,增加麸炒芡实20g,当归增加至15g以健脾补肾、收涩固脱。
按语:患者青少年男性,平素喜食寒凉食物,日久损及脾肾阳气,脾阳不振,失于运化水液,肾阳衰微,失于化气行水,水液输布失常泛溢肌肤,发为水肿;水湿内停,日久化浊,可见尿浊;湿浊阻滞气机,气不行血,血滞成瘀,加之久病致瘀、久病必瘀;患者舌质暗红,苔色白,苔质腻,脉象沉细。皆为脾肾阳虚,兼有湿浊血瘀之象。本病病在脾肾,为本虚标实之证,以脾肾阳虚为本,湿浊、血瘀为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