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顶部
临床案例 >正文
治疗膜性肾病经典医案

尚某,男,首诊时间:2024年3月18日

主诉:双下肢水肿半年余,加重1周。

现病史:患者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,伴乏力,就诊于“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”,诊断为“肾病综合征、膜性肾病”,经利尿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,出院后规律口服:环孢素 早100mg 晚50mg。1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周身水肿,双下肢、小腹、阴囊肿胀明显,查尿液分析示:蛋白质+2,潜血+-,24h尿蛋白定量 8.64g/24h。现为寻求进一步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,遂就诊于我院区,现主症:周身水肿,双下肢、小腹、阴囊肿胀明显,易疲倦乏力,怕冷,纳一般,寐差,入睡困难,小便次数可,有泡沫,大便可,日1-2行。

中医诊断:水肿(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)

西医诊断:膜性肾病。

治法:健脾补肾、活血化瘀

方药:熟地20g,山药15g,山萸肉10g,青风藤20g,穿山龙20g,鬼箭羽20g,僵蚕10g,龟板10g,蝉蜕10g,芡实20g,金樱子15g,萆薢20g,白茅根20g,黄芪45g,当归15g,甘草6g,土茯苓30g,党参20g,栀子15g,黄芩15g

7剂,日1剂,水煎取汁约400ml,分早晚两次温服。

二诊:患者水肿缓解,倦怠乏力减轻,怕冷,纳一般,寐差,入睡困难,小便次数可,有泡沫,大便可,日1-2行。复查:尿蛋白 ++阳性, 潜血 ++阳性,肌酐 134 μmol/L,24H尿蛋白 2.01 g/24h。中药方剂增熟地、穿山龙至30g,黄芪至60g,加柏子仁15g,酸枣仁15g安神助眠。西医治疗不变。

三诊:患者水肿进一步好转,倦怠乏力不明显,仍畏寒,入睡困难好转,小便有泡沫,大便可,日2-3行。复查:尿蛋白 ++阳性,潜血 ++阳性,24H尿蛋白 1.64 g/24h,甘油三酯 2.53 mmol/L,β2-微球蛋白 4.34 mg/L。中药加川芎15g,升麻15g,牛膝15g,桂枝15g温阳益肾、活血行气。西医治疗从前。

四诊:患者轻微水肿,偶乏力,畏寒好转,寐一般,纳可,复查:尿蛋白 ++阳性,潜血 +阳性,24H尿蛋白 1.23 g/24h。原方去酸枣仁、升麻,加青风藤15g,积雪草15g利尿消肿、清热解毒。西医治疗从前。

按语:患者初诊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兼有瘀血阻络,故中药汤剂方中重用黄芪、党参、当归补气养血调经,并辅以,青风藤、穿山龙、鬼箭羽祛风通络、活血化瘀,萆薢、土茯苓、白茅根、萆薢、栀子、黄芩能清热利湿泄浊以治其标实。同时患者肾精亏虚,心理压力较大,导致入睡困难,用僵蚕、龟板、蝉蜕平肝熄风、镇静安神。肾虚水谷精微随小便外泄,加芡实、金樱子固涩收敛。二诊时患者水肿缓解,倦怠乏力减轻,怕冷,仍入睡困难,故增熟地、穿山龙、黄芪用量进一步加强补气益肾填精之效,入睡困难则加柏子仁、 酸枣仁安神助眠。三诊四诊时,健脾补肾、益气养阴、化瘀通络方药与患者辩证趋于平衡稳定,故继续对症治疗,中药加川芎、升麻、牛膝、桂枝温阳益肾、活血行气,加青风藤、积雪草15g利尿消肿、清热解毒。肾病治疗效果日益显著。患者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,水肿、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,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逐渐下降,虽未达到临床治愈,但整体呈现好转趋势。